「2024全港高小學生校園欺凌調查」發佈會


二零二四年九月十一日

即時發佈

幼聯發佈「2024 高小學生校園欺凌調查」

揭逾三成學童曾被欺凌而當中超過四成想要復仇另外亦有受害者表示有自殺自殘傾向

「清凌行動」刻不容緩

有言語障礙、特殊學習需要及行為外表奇特的學生多被欺凌

精神科醫生指校園欺凌影響深遠欺凌風氣為暴力之首

杜絕欺凌須各方面著手   「家教」勢必聯成一線

圖片描述﹕(由左至右) 肯尼市場策劃行政總裁 鄧國健先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陳蔓蕾醫生; 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創辦人及總幹事 程德智女士; 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高級項目經理 劉德權先生

 

2024年9月11日 – 香港)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下稱幼聯)致力推動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的全人發展及健康。有見校園欺凌問題日益嚴重,幼聯於今年七月進行了一項網上問卷調查,收到共528份回覆,當中包括香港高小學童(272人)、家長(131人)及教師(125人)。幼聯期望透過調查結果揭示校園欺凌背後的原因,了解老師與家長在處理此類事件時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並喚起香港社會的關注,以幫助學童遠離欺凌,達致清「凌」這個目標。

幼聯的使命是不斷努力改善校園欺凌、虐待兒童及自殺的情況。當中校園欺凌的問題一直存在至今,亦無分國界。外國研究顯示,校園欺凌對兒童身心發展影響深遠,可長達數十年,更有個案顯示由於年幼時受欺凌,令到長大後產生生理影響及心理創傷,同時日後也會出現形形色色的社會暴力事件。

 

逾三成高小學生曾被欺凌當中表示有自殺傾向及想要復仇

根據調查結果,當中超過三成學童曾被欺凌(34.9%),有四成受訪的受害人想復仇(41.1%),另外16.8%想自殺、22.1%想自殘、21.1%害怕上學。近四成學童(39.7%)表示害怕自己成為下一個被欺凌對象。而在學童想要復仇中,欺凌者和受害者造成了嚴重的惡性循環。

此外,調查發現行為怪異學生(16.0%)或外表怪異的學生(13.8%)較容易被欺凌;其次為語言障礙學生(12.9%)、身體潺弱學生(11.3%)、有社交障礙學生(11.3%)、低年級學生(10.0%)。單親學生及低收入家庭學生則分別只有7.7%及7.3%。

被訪問的學童中,超過一半受訪者(51.4%)表示在學校中有目睹過欺凌,他們感到憤怒(50.5%)、感到害怕(32.1%)、或擔心自己成為下一個目標(31.2%),但亦有部份受訪者表示他們會食花生(26.6%),及不予理會(22.9%)。

精神科醫生陳蔓蕾認為,調查顯示逾三成學生曾被欺凌令人震驚,受害者所承受心理壓力可使其價值觀扭曲。值得留意的是調查顯示有很多學生會選擇復仇,如果不從根源去解決這件事,這種風氣或會令個人對社會產生不滿或仇恨。隨着互聯網的普及,情況將變得更加複雜和嚴峻,對未來下一代及整個社會影響深遠。

 

六成學生不清楚學校有沒有提供足夠支援 顯示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溝通透明度不足

幼聯認為在學校發生欺凌事件後,學校有否及時提供足夠支援最為重要。調查結果顯示當中近六成(58.8%) 學生不清楚學校有沒有提供足夠支援予受害學生;此外,更有接近一成半(14%)學生明確表示學校沒有提供足夠保護,可見學校對於處理欺凌事件的透明度並不足夠,讓學生未能確切知道遇到問題時應如何尋求幫助。幼聯希望透過是次調查提醒學校及家長在關注小朋友的學業及體藝發展外,能提供更多的資源和時間協助幼童獲得身心靈健康發展。

幼聯總幹事程德智女士認為,調查反映高小學生遇到欺凌事件時未懂得主動尋求援手,被欺凌者生怕情況持續或惡化而隱瞞,令部份施暴者變本加厲,使校園欺凌問題形成惡性循環,其他同學亦會因為同儕壓力而選擇沉默。父母及師長有責任主動展示更多關注於學童身上,留意他們有否於學校裡受到不公對待,對於欺凌事情應採取「零容忍」態度。

 

有家長表示子女每日均遭受欺凌 不及時採取應對措施後果堪輿

據是次調查所得,只有約三成(30.5%)學生分享給家長自己曾經在校園裡遭受過欺凌行為。當中問及子女遭受欺凌的頻率,接近七成表示多於一次(70%),更甚者有每日都發生(15%)。家長表示導致校園欺凌的原因主要是學生缺乏尊重和同理心(26.4%)、情緒問題(19.4%)、 家庭問題(17.8%)及社交媒體(14.9%) 核心價值問題(13.1%)及學業壓力(8.6%)所致。

被問及處理子女欺凌事件時會遇到什麼困難和挑戰,超過七成認為缺乏有關知識,包括缺乏證據收集和查證的能力(70.2%)、沒有足夠技巧去處理(53.4%)、不確定如何識別欺凌行為 (29%),但亦有家長表示子女不願意揭露欺凌情況(51.9%)、又或者沒有主動了解(9.9%)。而有關被問及知不知道學校有沒有為校內欺凌事件採取應對措施,家長與學生的看法相似,超過五成(56.5%)表示不清楚。

 

25%受訪教師表示沒有任何反欺凌的教育活動 情況有待改善

至於教師方面,相較 31.3% 被訪家長表示知道子女校內有欺凌事件發生,有近七成(67.2%)被訪老師表示在日常教學中有觀察到學生之間存在欺凌行為的情況,可是當中近四分之一表示過往學校沒有為學生舉辦任何反欺凌的教育活動(25%)、兩成教師(20%)稱校方沒有為當事人提供任何足夠的支援及保護。被問及會如何處理學生欺凌問題時,教師表示會向學生了解情況及調解(96.82%)、交由駐校社工負責(81.6%)、通知事主家長(70.4%)。另外亦有受訪教師表示會或提供心理輔導(56.0%)、記錄欺凌事件(47.2%)、懲罰欺凌者(43.2%)。

幼聯總幹事程德智女士提到每所學校只有一至兩位社工,寥寥可數,單靠社工難以全面解決欺凌事件,因為社工每天需要處理眾多學生事務,不僅限於欺凌問題。由於人手有限,處理次序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影響。對於眾多案件,駐校社工難以應付,因此建議學校應投入更多資源以協助解決問題,使有需要的學生能早日獲得支援,遠離欺凌。部分教師在告知家長有關欺凌事件後,卻缺乏適當跟進,並未能夠及時為學生解決欺凌問題,情況並不理想。

 

部份教師表示缺乏足夠技巧去處理欺凌問題 學校須提供更多資源協助教師

在處理欺凌問題時, 58.4%教師認為學生屢勸不改,過半教師(55.2%)表示學生不願意揭露欺凌情況。調查中亦發現受訪教師對處理欺凌問題有無力感、57.6%受訪教師表示沒有足夠時間去處理外,部分教師表示缺乏證據收集和查證的能力(53.6%)、沒有足夠技巧去處理 (48.0%),以及不確定如何識別欺凌行為(22.4%)。

在被問及認為那項措施能有效協助學校處理已發生的欺凌事件時,教師認為通知家長(72.8%)、記錄欺凌事件(70.4%)、校內通傳機制(68.8%)、推行友善行為宣傳活動(68.8%)、將事件中的學生分坐位或分班(65.5%)、講座或工作坊(60.0%)、設立欺凌舉報系統(44.0%)及學生互助小組(53.6%)均有效處理欺凌事件。

幼聯總幹事程德智女士認為學校理應為學童提供一個安全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能無憂學習和同學相處,而教師的身份則是他們能夠依靠的成長夥伴。因此,學校與教師都必須具備有效處理欺凌問題發生的技巧和能力。是次調查不但反映出學校對處理欺凌問題的溝通不足,不少教師也缺乏處理欺凌問題的技巧和能力。

陳醫生強調,校園欺凌對學童的影響是極其嚴重且深遠的,許多遭受欺凌的孩子在心理和生理上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甚至有的孩子每天需要服用多種藥物,無法正常生活。這些孩子的生活質量受到嚴重損害,無法像正常人一樣上學或工作。以上情況對SEN學童會後果更嚴重,由於SEN學童大部份缺乏表達能力,當遇到欺凌時,他們未能靠言語表達或發洩,故此會出現一些過激或暴力的行為。

她亦提及到校園欺凌導致的後果包括自殺、報仇和抑鬱等心理問題,這些情況十分普遍。儘管調查中沒有提及社交恐懼、強迫症(OCD)和創傷後壓力症(PTSD),但這些問題在受害者中同樣常見,長大後未有改善,更甚者纏繞受害者數十年。更重要的是,受害者的家庭往往會因為這些事件而破裂,失去生活的希望和意義。這不僅是個別家庭的悲劇,也是整個社會的損失。

陳醫生呼籲學校必須採取主動措施,建立健全的防欺凌機制,以保護每一位學生的身心健康。學校應該開展定期的反欺凌教育,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並設立匿名舉報渠道,讓孩子們能在安全的環境中表達自己的困擾。她強調,關鍵在於創造一個支持性和包容性的校園環境,讓每個孩子都能茁壯成長,避免未來更多寶貴生命的損失。只有當教師、家長和學生共同努力,才能根本改善校園欺凌問題,讓每一位孩子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Nurture our Future 成立 攜手推動「清凌行動」

為了更有效提升各界對欺凌行為的關注,幼聯將與不同專業人士合作,成立Nurture our Future,集合社會各界力量,一同關注及減低虐待兒童、欺凌以及自殺等問題,為香港兒童、家庭及業界提供不同學習及培訓機會,攜手讓香港十年後成為「零個案」。

程女士強調:「香港學校學童間的欺凌問題而迫在眉睫,若不加以處理,將會帶來更嚴重的後果,影響社會。我們應該及早改變這種氛圍。要實現真正的『零容忍』,需要社會各方共同努力,而不僅僅是口號。欺凌問題所造成的後果已經讓人震驚,冷漠只會助長歪風。我們能容忍更多不幸事件嗎?」

 

幼聯聯絡: 劉先生 (電話: 2788 1666 / 電郵: kennylau@ceces.com.hk)

此新聞稿由縱橫傳訊顧問服務有限公司(SCC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發放。如欲查詢或索取更多資料,請聯絡:

縱橫傳訊顧問服務有限公司(SCC
崔駿宏(Andico Tsui)

電話:2114 4346 / 6902 3831

電郵:andico.tsui@sprg.com.hk  

傳真:2114 0880

葉銘諾(Vincent Ip)

電話:2114 4341 / 5498 9705

電郵:vincent.ip@sprg.com.hk  

傳真:2114 0880

新聞稿:

反欺凌「童」盟計劃:

 

傳媒報導

頭條日報 2024-9-25

 

頭條日報 2024-9-23

 

東方日報 2024-9-12

無線新聞

有線新聞

開電視

Yahoo

TOPick

香港01

商業電台

東網

AM730

橙新聞

×